近日,據《揚子晚報》報道,南京大學使用網絡問卷調查的方式,獲取新生數據并通過“推薦算法”,量化評估興趣愛好相似度,一次分配新生宿舍,讓新生更快找到志趣相投的舍友。從閱讀內容到音樂喜好,從線上關注用戶推薦到線下宿舍分配,我們的生活的掌控權正一步步移交給“算法”。
“算法推薦”機制無疑是這個互聯網時代一大便利工具。通過大數據的計算分析,算法喜用戶所喜,惡用戶所惡,“同仇敵愾”地為用戶屏蔽那些不感興趣的內容。這貌似節約了時間成本,卻要注意到,算法對不感興趣內容的屏蔽,減少了我們接觸“新世界”的機會。
一個人的生活軌跡以家庭為起點,以年齡為尺度,他的輻射范圍慢慢變大,從最初的一間房子,到小區旁的公園,再到學校,到職場……這一步步走來,在每一個地方遇見的每一個人,都或多或少影響了對方,使彼此的生活軌跡互相交融。然后,人生因為這些不同的色彩,變得豐富,變得立體,變得充滿新鮮感。正是這些未知的遇見,讓我們接觸到頭頂這一方天地之外的那個“新世界”。
適當運用算法減輕一些繁瑣的工作,是人類的進步。但是當算法過多的侵入生活時,卻可能起到反效果。作息時間不同、個人衛生習慣等不同的人未必就會成為冤家對頭,別忘了,在人生成長的修煉中還包括包容他人,包括改正自身缺點。小邋遢和小邋遢湊在一起,小潔癖和小潔癖湊在一起,雙方都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中,無論對誰,最后只會形成極端。
算法為我們提供我們感興趣的內容,卻也在喜好與未知間,豎起一道屏障。當算法的使用從線上聽歌閱讀延伸至線下交友時,我們不得不警惕。一昧的依賴算法為生活謀取“便利”,最終只會是我們喪失對自己生活的主導權卻不自知。